目前位置: 691首頁 > 最新訊息 > 當期展覽 > 林照棠個展《五股山下》  回上一頁
    林照棠個展《五股山下》

 

吸納與排除的效應伴隨著都市擴張發生,社會自然的消長過程凝聚成為這場造山運動。本作品自「山」作為一種地質現象的角度切開,往回觀看水岸、快速道路、垃圾等等自然與非自然事實的積累,如何成就今日的五股垃圾山。

 

 

 

航照圖:認識地景


第一次以熱氣球視角 觀看奧斯曼主導規劃的巴黎

基礎設施 林蔭大道 水道 公園

 

美軍航照圖

這張照片在某次美軍沿著太平洋島鏈路徑飛行的偵查與轟炸任務中被拍下,之後的幾秒將會成為轟炸的對象。

 

五股:1970/2010

在今日的五股垃圾山成為一座山之前,原來是一塊沼澤地,在沼澤地之前,是一塊因為土壤鹽化而棄耕的荒地,伴隨洪水的威脅。

荒謬的是曾經因為地層下陷而低於河水平面的一塊地,會在後來填入過量的廢棄土方,而成為一座比高架快速道路還要高的垃圾山。

為什麼河水倒灌?一種原因是1964年為了紓解上游集水區以及石門水庫的洩洪需求炸開了拓寬獅子頭、關渡隘口,這是一個普遍被看見的事實;與此同時,另一種難以察覺的地質事實是台北盆地由於過量的抽取地下水,成為台灣島上最早出現地層下陷的一塊區域,這種身體不可見的地景地貌改變,被1970年代的一張航拍圖給凝結了下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2Ed_Svky4 

 

 

 

所有的自然都是社會自然:二重疏洪道上的政治生態學

在當下無法抵抗的自然縉紳化趨勢裡,如何置入一個鄰避基礎設施/機器/機制來延後這種取代發生?

 

區位:都市擴張與鄰避設施交集

 

地景材料

 

計量

 

城市時間 自然時間 三十年時間膠囊的時間 垂直水平參照

 

 

 

 

 

 

展覽側拍

攝/楊伯中